语音播报
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血药浓度监测,可使医生真正认识到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严重的原因,减少医师选药、换药、停药、调整剂量及合并用药的盲目性,及时给予患者最合理治疗方案,节省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或严重程度,使患者生活质量相对提高。另外,通过血药浓度监测使治疗用药剂量减少,直接降低治疗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或严重程度降低,则减少支持治疗,从而也间接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常见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表阿霉素、甲氨蝶呤等。5 指导临床对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的处理工作
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常见不良反应有引发口腔黏膜炎、严重胃肠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症等,配制和注射如发生外渗也会引起局部组织损害。临床药师应积极指导临床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明确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处理原则。如发生化学性静脉炎,可以指导如下:(1)已发生但没有明显不适者可继续观察,不做特殊处理;(2)早期(72h 内)可按药物类型不同,参照外渗处理要求进行外敷或用解毒剂等;(3)可用1%~3%普鲁卡因或加地塞米松5~10mg 溶于生理盐水经受累静脉输注;(4)72h 后仍有疼痛者可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在患处外涂激素类软膏、鱼石酯软膏或喜疗妥软膏,每天1~2次,并进行局部按摩;(5)疼痛明显者,可用0.25%~0.5%普鲁卡因加用地塞米松或泼尼松龙局部封闭注射[5]。6 积极参与查房,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饮食起居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应注意交流技巧和态度,除了单纯的用药指导外,还应多关心患者的饮食起居,常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建议患者少吃多餐,每日进食5~6次,多食易消化,高热量、富含营养的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同时应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事物,如:土豆、红薯、香蕉等。食物避免过热、过冷。对于口腔有溃疡的患者,因疼痛而影响进食,可食温热米汤、蒸蛋、牛奶等。对于严重腹泻者应禁食,由静脉补充营养及水、电解质,腹泻较轻,可吃流汁饮食。对于恶心、呕吐严重者,可选用止吐药后再进食。教育患者口腔卫生,防止化疗引起口腔溃疡:每日用软毛刷刷牙,早、中、晚3次,每次2~3min 。每日三餐后用温开水漱口。多饮水,每次100~200mL ,2~3h 一次,饭前1h 及睡前不饮。多讲话,保持口腔湿润,增加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厌氧菌的繁殖。这些人性化的细节指导常常是患者最关心和需要的,可以增强患者对药师的认可度和信赖度。
药师在用药方法,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良反应的处理,患者用药指导等方面在肿瘤内科已经比较成熟,并得到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但目前临床药师对化疗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多数还处于对药物的药理学的解释上,对于化疗方案的优化指导缺乏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的支持,再加上临床药师的工作缺乏相应法规的保护,诸多工作和权限受到限制,工作任重而道远。[作者简介]孙玉萍,女,大专,主管药师,电话:15927305558
参考文献:
[1] 章辉.肿瘤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处理[M ].浙江省药剂学术
会议论文集,2006年:82 89.
[2] M ercier C,C iccolini J,Pourroy B,et al .Dos e individualization
of carboplatin after a 120 hour infusion s chedule:higher dose inten sity but few er toxicities [J ].T herapeutic Drug M onito ring,2006,28(2):212 218.
[3] 王健康,高向东,于心亚,等.治疗药物监测网络模型的建立
[J].中国药房,2001,12(4):216 218.
[4] 李颖,蔡伟,邹颖.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
杂志,2009,29(11):944 946.
[5] 吴海静,张国楠.化疗的副反应及其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
与产科杂志,2008,24(9):667 669.
[收稿日期]2009 10 17
从中西药概念内涵中探讨西药中药化
孙玉萍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 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通过对中西药概念内涵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清楚地分析西药中药化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中药;西药;西药中药化
[中图分类号]R 9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 5213(2010)12 1055 03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扩展。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
1 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18世纪以前,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 中药而言的。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入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硫化砷A 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 2O 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
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1]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2 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2.1 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 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他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至于草药,即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作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
2.2 同时作为中药或西药出现 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其他如氯化铵(硇砂)、甘草等,均可称作中药或西药。
2.3 中药的有效成分 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其他如降压灵、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作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作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即西药还是能中药化的。
3 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3.1 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 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 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
3.2 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 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
3.3 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2] 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这也是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低不良反应,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不良反应,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
3.4 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 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中药剂型选择[3 4],是根据
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 元(丸)者,缓也 , 汤者,荡也 ,就是说,急性病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 荡也 ;三物备急丸等,也并非 缓也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代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3.5 其他 (1)西药的颜色、质地、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g,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0.3~45g 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涂厉标,男,学士,副主任药师,电话:0573 82055082,E mail:tulu 88ba @163.com
4 西药中药化的基础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3]。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患者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
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是较方便的。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 性味 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 秦艽, 本经 谓之苦平,而 别汞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1)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他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2)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3)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4)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他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为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6.[2] 岳凤先.简论中药现代科学化[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4):
53 56.
[3] 王家瑜.浅论中西药学结合的可能性[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4(19):230 231.
[收稿日期]2009 11 19
利用电脑程序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专册登记
涂厉标1,沈旸2,程宁1
(1.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嘉兴
314000;2.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嘉兴314050)
[摘要] 目的:利用电脑程序完成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专册登记。方法:设计程序,利用系统中的处方信息并结合手工录入,完成对处方的登记。结果:使用此程序对